“赤道十年风雨砺,红土深处报国心。”在南太平洋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密林深处,“一带一路”上的瑞木镍钴项目如同一颗工业明珠镶嵌在南太平洋赤道线上。这里高温多雨、地形复杂,但有一群中国工程师用二十年光阴将“不可能”变为“可能”。现任KBK矿山主任工程师的高智令,正是这群拓荒者中的杰出代表。自2014年入职中冶瑞木以来,他长期扎根海外,从二十多岁的青葱少年到三十五岁的团队中坚,这条工程师的成长之路是用无数个深夜的灯光、磨破的工装和写满批注的技术手册铺就的。高智令同志十年如一日,怀揣着“矿业报国、矿业强国”的坚定信念与理想,面朝红土背朝天,在红土镍矿采矿领域深耕十余年,积累了极其丰富的技术经验,尤其在矿山开发设计、现场技术管理和技术创新等方面成绩卓然。入职以来,高智令同志先后获得中国五矿集团优秀共产党员、中冶集团优秀共产党员、中冶集团先进工作者等一系列荣誉。2025年,他又被评为中国五矿、中国中冶劳动模范。

初闯赤道:不畏艰难克服自然挑战

第一次独立带队冒雨深入生产一线时的情景至今清晰:热带雨林的暴雨在午夜倾盆而下,泥水漫过工靴,当现场问题被解决生产恢复平稳时,高智令突然明白工程师的价值不在聚光灯下,而在解决一个个具体问题的过程中。

2014年,高智令初抵巴布亚新几内亚的瑞木矿山时,面对的是一片荒芜与困境。作为全球首个红土镍钴全湿法冶炼项目,这里不仅地质条件复杂,更因热带雨林气候导致传统采矿工艺频频遇到挑战。“雨季一持续就是5到6个月,有时漫天的林间大雾或大雨吞噬一切,工程车辆的行驶也寸步难行。这不仅会影响生产,还可能会带来滑坡等一系列地质灾害。”不过,在高智令的带领下,KBK矿山有针对性地开展了一系列工作,建设了大量防排水工程并做好边坡地质监测,有效保证了生产安全与平稳。他补充道:“后续我们还计划进一步规模化利用防排水工程的雨水沉淀池,把免费的天然降水用于生产。这样,我们又可以节约一大笔生产成本。”

技术革命:以高适应性引领矿业创新

随着开采面积扩大,新难题接踵而至:就近的高品位矿脉逐渐被消耗,造浆产能下降;同时,运距逐渐扩大使得传统机采方式成本剧增,从而失去了其经济性。为有效应对这一问题,包括高智令在内的技术团队创造性提出“水采+机采联合作业”模式。通过创造性地在采矿点就近建立水采站,就近造浆,配合自主研发的管道输送系统,使采矿成本下降30%以上,甚至还让矿山造浆产能富裕,能随时满足下游冶炼厂的供浆需求,供浆量随时可按需求调大或减小。这项“红土镍矿机械开采与水力造浆联合作业系统”创新不仅避免再新建洗矿系列所需的巨额成本投入,更让瑞木项目成为全球红土矿开采工艺革新的标杆,目前这一开创性技术创新正在申请专利流程中。

脚踏实地:用脚步丈量每一处配矿点

巴布亚新几内亚的热带暴雨裹着铁锈味的红泥浆漫过工靴的纹路,他的脚步前进在矿坑的褶皱里,留下深浅不一的拓印。十年间,脚上的工靴一次次在暴雨中浸泡成赭褐色,每道褶皱里都嵌着石英砂与矿粉结晶。当山岚还未散尽,他已在采场高处俯身。作为采矿工程师,在他负责品位勘测工作时,他一直坚持深入现场实地取样。十年间,他走过了全矿山所有的矿点,将所有矿点数据了然于心,在大脑建立了全矿的品位数据库模型。以他为首的高质量配矿团队有效保证了KBK矿山为下游BSK冶炼厂供应稳定的矿浆。他是配矿界的画师,将不同品位的矿如不同色彩的颜料般来搭配,高低不同品位的矿石合理搭配不仅保障了公司长期可持续性发展,矿浆中镍、钴、镁、铝、铬等金属的含量稳定也降低了下游冶炼厂硫酸、絮凝剂等的消耗,大规模降低了公司整体生产成本,进一步推动了公司高质量发展。

赤子情怀:十年坚守诠释矿业报国

翻开泛黄的笔记本,密密麻麻记录着十年间的一处处技术数据,每项数据都凝结着心血。十年间,高智令同志扎根海外坚守现场最终成长为一名出色的采矿工程师。他收获了很多,但也错过了孩子的成长和很多家庭喜悦的分享。疫情期间,他更是坚定驻守海外现场1000天指导安排生产。高智令同志始终不改初心,用十年坚守诠释矿业报国。“高智令同志坚守海外多年,在高负荷的工作条件下,始终保持高昂的工作激情,不计较个人得失,长期扎根一线,攻坚克难,以公司为家,内化工作为事业。”这是矿山中方矿长位哲对高智令同志的评价。

向新而行,永不止步  

如今的瑞木矿山,高压水炮的轰鸣与智能设备的运转声交织成曲,见证着中国创新的崛起。高智令站在观景台远眺,目光已投向更远方。这位80后工程师用十年光阴证明:在“一带一路”的征程上,中国技术工作者既能征服自然险阻,更能架设文明发展的桥梁。正如他常说的:“我们的每滴汗水,都在为新中国矿业史书写新的一页。”